生態鶴崗100篇(44)
大山之河,鶴立河
俗話說:有山,就有水。鶴崗境內有千百座大山,至少應該有近百條河流。在包括梧桐河、都魯河在內的眾多河流中,唯有鶴立河是發源于大山,流淌于市區的一條大河。
鶴立河,屬松花江二級支流,分上、下游,呈“丫”狀。上游為2條河,分別叫大鶴立河與小鶴立河,匯合后稱鶴立河,全長79公里。
大鶴立河,發源于鶴崗至伊春市公路穿行的青黑山,流經原四號林場,入清源湖。流出清源湖后,接納松鶴西湖公園和南大排水庫的流水,一路流向東南,流徑約30公里,在市工業園區公路橋一帶流出山區,在峻德大橋北側約500米處與小鶴立河交匯。
小鶴立河,發源于市林草局所屬紅旗林場西北山區,入鶴立湖。從鶴立湖流出后,也一路向東南方向流去,穿過大楊樹橋、游泳館側世紀大道橋、城市外環公路橋,在鹿林山西側接納前進溝河水,又穿行光宇小區、鶴伊公路大橋,沿鶴崗通往佳木斯高速公路西側向南流淌,流經矸石電廠、興安區大橋,在峻德大橋北與大鶴立河交匯。
大小鶴立河匯合后,開始流入平原地貌:沿鶴佳公路向南流3公里,在南風井收費站附近穿過鶴佳公路大橋,轉彎流向東南;穿過2座新舊哈蘿公路通往新華鎮的大橋,流入寶泉嶺墾區新華農場廣袤田野;穿繞新華水庫,在東方紅鄉西股流村東南處注入梧桐河,由梧桐河匯入松花江。
鶴立河上湖泊多:大鶴立河上,呈扇子狀依次分布松鶴西湖、清源湖、南大排水庫3個大湖,每個大湖都是一個獨立的風景區;小鶴立河上,有全市最大的鶴立湖,鶴立湖東側是老水源水庫。鶴立湖上游紅旗林場周邊還有2個小水庫。小鶴立河支流前進溝上,有大名鼎鼎的城市中心公園天水湖。天水湖下,2年前又新建了一個美麗的欣虹湖。鶴立河流經新華農場區域,穿繞新華2庫、4庫、6庫等七、八個湖泊,周邊還有老龍崗等水庫的水匯入鶴立河。如此算來,鶴立河穿繞的湖泊,至少12個,相當于一個加強班了。
鶴立河,是鶴崗最早的飲用水水源,一代又一代的鶴崗人,是喝著鶴立河水長大的。鶴崗最早的水源地,叫鶴立河老水源地,建于上世紀三、四十年代日偽時期,已停用多年。其水庫中間,仍佇立一座水泥塔樓,留痕當年的記憶。相鄰的鶴立湖亦叫新水源地,是城市備用飲用水水源地。大鶴立河上的清源湖,是現在的城市飲用水水源地,主要供應工農、南山地區幾十萬居民的飲用水和工業用水,每天的供水量,在5萬立方米以上。
鶴立河,承載和見證著鶴崗這座城市發展的歷史。自1988年9月五號水庫(現清源湖)建成投入使用,30多年來,鶴立河流域發生了巨大變化:建成了風光秀美的松鶴西湖公園;整體搬遷了四號林場(現鶴林林場),使清源湖飲用水水源地上游不再有人居畜養,徹底消除了人居活動對飲用水水源的污染;新建了新水源(鶴立湖);新建了污水處理廠,每天處理污水能力超過5萬噸。尤其近5年來,市委、市政府秉承“一城山水半城林”的理念持續發力,綜合治理“兩河十四溝”,讓鶴立河流域容顏大變:擴建天水湖公園,增加了數萬平方米的水上和綠地面積;新建欣虹湖,將約1公里長的前進溝改造成水清、岸綠、廊橋怡人的景觀帶;增加鶴立湖風景區休閑、游樂設施,種植花卉,開展冰上運動,讓游人一年四季在鶴立湖盡興玩樂;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,將城市下水近200個管道出口全部接入地下專線管網,直接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放,使流淌于市區的小鶴立河支流前進溝水體,真正實現了雨、污分流,清水過境。如今,從天水湖公園至原蔬園鄉二道橋約5公里長的前進溝河道,兩岸棚戶區改造建設的高樓林立,碧草茵茵,流水淙淙,再也找不到當年臭黑水溝的模樣。
鶴立河,唯一一條流淌在鶴崗市區的大河,喜山樂水的鶴崗人在黨的領導下,一定還會持續打造,使其成為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更炫耀的城市名片。
作 者 簡 介
欣然(杜廣成),花甲后,鶴崗人。當過知青、礦工、團干部、報社總編輯、環保部門領導干部。曾是省作家協會會員,出過書《了然集》;曾是市攝影家協會主席,出過影集《怡情山水》。喜書香、樂石韻、愿游玩。
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jZR-qwzjjb1e_-CixyNNpA
黑公網安備 23040202000003號